【最近,由iPad商标风波而引发的苹果和唯冠之间的诉讼已经进入白热化,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似乎要在中国付出一大笔和解费。2月29日,苹果公司与唯冠科技(深圳)有限公司商标权权属纠纷一案的二审,在广东高院开庭,苹果和唯冠都出示了新证据,但最终法院并未当庭宣判。另据路透社报道,唯冠已于2月17日在美国加州的高等法院对苹果发起诉讼,将商标权战火烧到了苹果的家乡……从表面上看,iPad商标之争的官司你来我往,很是热闹。】
苹果侵权的事实无法改变
对于苹果,笔者没有特别的爱好,也没有反感。但苹果那与众不同的产品设计着实令人不能不佩服。喜欢归喜欢,佩服归佩服,对于这样一个大牌公司,犯下侵权这样的低级错误,实在令人诧异,虽然我们都在等待法院的最后判决,不过从目前的情形看,侵权似乎已是事实。苹果在没有商标权的情况下就开始销售,这似乎更像一个“奇迹”。
如果苹果输掉了官司,可能面临数目不详的罚款,多少并不是关键,关键是这是对中国法律的尊重。不管苹果有多么强大,他都应该尊重中国法律。即使唯冠再弱小,他也是理应拥有自己的权力。中国也有很多知名商标被别人在他国注册,能说被注册人弱小,你就可以不理睬他们吗?曾经,联想不是也把英文商标改了吗?
至于苹果输了官司是否会退出中国市场,笔者觉得苹果不会这样选择,如果选择退出,那是对中国大量爱好者的背叛,也是对自己公司的不负责,更是对苹果的重大打击。苹果不是没退出过,退出的结果只能是失去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,只能是公司形象受损,只能损失比赔偿款更多的钱。中国或许可以没有苹果,但苹果失去中国,也许会像苹果失去乔布斯,因为这是一个成长中的巨大市场。苹果若退出中国,会有联想和更多的其它品牌推出产品占据苹果的位置。如果苹果以退出为威胁,可能会像Google那样,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失去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。
正如很多业内人士所疑惑的,苹果完全可以用处理iphone商标的办法处理这个iPad,可为什么要闹成现在这样?答案恐怕是苹果根本就没有把这个快破产的唯冠放在眼里,但这种傲慢最终会受到惩罚。
不管苹果有多少理由,可他确实是在没有注册iPad商标的情况下销售了有此种标识的产品,责任必须要承担。当然,最好的结果是两方和解,这也是最为可能的一种结果,如此便能达到双赢。现在所有争辩都是为价格,苹果想付最少的钱,唯冠当然想拿到更多。
iPad商标案背后的哲理
iPad商标争夺战,背后影射了商场中的尔虞我诈,无论对于什么企业来说,这都是花多少资本也无法买来的珍贵经验:
生意场上只有永远的利益
苹果和唯冠本来是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。2009年,苹果通过IP公司以3.5万英镑的价格购得台北唯冠的iPad全球商标。但因大陆iPad商标的所有权并不在台北唯冠,而是在深圳唯冠的手中。随着苹果iPad进军大陆市场,双方纠纷产生。
iPad是苹果移动设备三驾马车(iPod、iPhone以及iPad)的重要一环,去年全球销量达到3200万部,给苹果带来204亿美元的营收。而中国是苹果的第二大市场,占苹果全球总营收的16%。
面对如此诱人的大蛋糕,iPad大陆商标持有人深圳唯冠当然想从“朋友”那里分得一碗“稀粥”了。但是,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风头正劲的苹果对唯冠科技利用商标逼迫自己就范的做法嗤之以鼻,依然怀揣着独享iPad带来的丰硕果实的梦想。
塞翁失马焉知非福
中国小学课本上有个故事叫“塞翁失马”。至今,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辨证国人皆知。相对于苹果唯冠商标官司,许多法律界人士认为,苹果没有胜算的可能。那么,为什么苹果依然要坚定打这场官司呢?
虽然深圳唯冠商标注册在先,占据绝对优势,但不可否认的是,“iPad”商标为人熟知的确是苹果公司的功劳。国人只认苹果,并不会在乎唯冠。在2月29日的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门口就汇聚了一群“果粉”,他们喊出声援苹果的口号,希望苹果能在此次终审中胜诉。中国营销顶级大师史玉柱(微博)在微博上称:“苹果iPad平板电脑,在‘苹果’‘iPad’双商标里,真正含金量高的是‘苹果’。苹果公司应该趁商标官司被高度关注之际,宣布在大陆地区取消第二商标,产品更名为:苹果2平板电脑,销量绝不会下降。”李开复(微博)也说:“太过分了,人家也可以不跟你玩。”这其中,体现了中国企业与国际知名品牌之间巨大的势差。
表面上看,在商标使用上,苹果被唯冠“算计”了,惹了官司和麻烦,但是,仔细想想,即便是苹果公司败诉,苹果还是苹果,只会使知名度如日中天。
防人之心不可无
早在2000年时,唯冠国际旗下的唯冠台北公司在多个国家与地区注册了iPad商标,第二年,唯冠国际旗下的深圳唯冠又在中国内地注册了iPad商标。在商标转让交易的初期,由英国唯冠参加,随着谈判深入,英国唯冠要求代表苹果谈判的罗宾逊与深圳唯冠联系,随后双方发生了近80封电子邮件的往来,等到签署协议时才交由台湾唯冠。但是,苹果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,10年后,深圳唯冠翻脸不认了。
为何深圳唯冠参与了转让商标谈判的核心阶段,却将协议的签署交给台湾唯冠,3.5万英镑的转让费,也是由台湾唯冠接手的呢?
苹果给出的答案是,因为当时深圳唯冠已经处于债务困难,被银行监管,为了逃避资金监管直接获益,才要求台湾唯冠代为签订协议,并将款项汇入台湾唯冠账户。这么说,当初,苹果“幼稚”地完全相信了唯冠的“理由”,陷入了“蓄谋已久的圈套”。2012年2月6日,唯冠科技在上海向法院提出申请,要求对苹果iPad执行禁止令。尽管2月23日,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驳回原告“深圳唯冠”要求责令被告“苹果公司”停止销售“iPad”平板电脑的申请,苹果也必须要面对被“玩弄”的官司。对于苹果来说,苹果与唯冠的官司即便无伤大雅,但毕竟是遇上了,就像一个灿烂的美女遇到了一个爬行的毛毛虫一样。
唯冠破产猜想
近日,又曝出深圳唯冠的债权人向法院申请深圳唯冠破产的消息。有人觉得,若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,广东高院苹果侵权案的二审就会中止,或对苹果更为有利。但笔者认为,从法律角度上看,若深圳唯冠真被法院受理破产,实则对苹果不利。
其一,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的,要同时指定管理人,待管理人接管深圳唯冠财产,广东高院的二审仍要继续进行。也就是说,即使中止审理,也不会有太长时间。
其二,破产程序启动后,民生银行等债权人对涉案iPad商标的查封保全措施虽然解除,苹果有关受让iPad商标的请求同样会被拒绝,深圳唯冠未完成转让手续的iPad商标将成为破产财产,IP发展公司最多只能作为债权人参与深圳唯冠破产清算(还需以商标转让协议约束深圳唯冠为前提)。
其三,破产程序启动后,还可依法申请重整。
iPad商标事件之所以受到关注,是因为苹果公司的产品受到消费者喜爱,不论此案的结局是苹果赢也好输也罢,不能改变的事实是,iPad商标的价值是苹果公司创造的。但为何苹果iPad上市之初,没有这样的商标之争?而当苹果iPad如日中天的时候,出现了这样的商标之争?这似乎是个很引人深思的话题。